2003年,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路桂军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为自己举办了一场“葬礼”。在这场独特的仪式上,他安静地躺在棺材里,身边的来宾都身穿深色的服装,致辞环节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整个仪式完全按照传统的葬礼流程进行。路医生的儿子对此无法理解,尤其是在家里的长辈也都支持父亲的决定时,他感到非常不解。他说:“其实我并不想参与其中,但由于我是他的儿子,只能配合他……如果父亲办这个葬礼是为了让我意识到他总有一天会离开我,并让我有所准备,我可以明确告诉他,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永远不会准备好。”而路桂军则表示,他这么做的初衷,是希望给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同时,他也希望能亲身体验死亡之后,能更好地理解“安宁疗护”的真正内涵。这一举动展现了这位医生对生死的淡然与坚守,亲朋好友也都表示尊重,并纷纷抽空来参加这个特殊的仪式。
给自己办葬礼虽然是一种新潮做法,但在一些地方,类似的行为并不罕见。例如,在古时,人们活着时就给自己修建坟墓,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攀比的行为。重庆眉山镇一个小区旁边就有一座活人墓。小区后面有一片小树林,外人很难察觉其中的异常,直到走进去才发现那是一个新坟。坟墓的碑文上写着“王某之寿藏”,这与传统的“王某之墓”不同,“寿藏”意味着这是为生前预先建好的坟墓。这个墓地的主人是65岁的王某,他每天推着小车在墓地旁卖菜,尽管周围的居民对此感到非常不适应,认为墓地过于靠近居住区,甚至有些感到不安,但王某却毫不在意。他认为周围的人不理解当地的风俗,说很多人都会给自己提前修好墓地,有些人甚至是为了避免自己去世后无人办理丧事。还有一些人则纯粹是跟风,出于攀比心态想要修建墓地。王某坚持说,这块墓地是他家的宅基地,而且他把墓地修在树林里,是为了尽量减少对邻居的影响。
类似的“活人墓”在新闻中时常出现,且有些让居民感到极其不适。例如2014年3月,广西柳州市周塘屯一座豪华的“活人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座墓是62岁老人谭子定花了六年时间建造的,墓地里建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仿佛一座私人别墅。2018年,浙江的唐有松也为自己修建了一座奢华的五层“活人墓”。虽然他已经身患重病,唐有松仍坚持要在家乡修建墓地,甚至把墓地建在了邻居杨娟家门口,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杨娟一家每天出门都要经过这座墓,感到十分不安。唐有松的做法引起了社会的批评,因为墓地不仅过于豪华,还占用了部分耕地,且离居民的住宅非常近,违反了法律和道德的要求。最终,墓地被政府要求拆除,而唐有松在打击过后不久去世。
长乐和福清是我国知名的侨乡,许多侨胞在年老时希望能回到故乡安葬。在这些地区,有些人修建活人墓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安心,更是一种展示自己成就的方式,尤其是在国外积累了财富的侨胞,他们认为拥有一座风水宝地能保证家族兴旺,甚至延年益寿。在他们的眼中,修建活人墓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尽管有些人是在攀比,但也有一些人是真心信奉风水和传统文化,认为提前修建墓地能够延续生命,活得更久。因此,一些富人争先恐后地修建豪华大墓,甚至不惜与邻里发生争执。
然而,也有一些人修建“活人墓”并非出于炫耀,而是因为生活的困境。湖南永州的深山老林里,就有一座石屋,这座石屋外面围着铁网,内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警告游客不要进入墓室,否则后果自负。这座墓是梁富生的,他是一位年逾九十的老中医。梁富生为了避免死后被打扰,特意在墓地里安装了许多机关,避免有人误闯。墓室里有一口半盖的棺材,梁富生每天就睡在其中。他选择建造墓地并住进去,并非为了炫耀或攀比,而是源于他多次失去孩子的悲痛。梁富生的家庭并不富裕,早年间,他便和村中的老中医一起上山采药,帮助乡亲们治病,深受村民爱戴。然而,梁富生在生活中却经历了无数的痛苦——他先后失去了两个孩子和妻子,身心疲惫的他最终选择在这座深山老林中的墓地安度余生。为了确保死后不被打扰,他细心布置了这座“活人墓”,并用自己一生积蓄建造了这座墓。他把余生寄托在这里,希望在此安享平静。
梁富生的做法与那些修建豪华墓地的富人截然不同,他的选择得到了全村人的尊重。尽管墓地位于旅游景点,但没有人要求他拆除。在梁富生搬进墓地之后,村民们依旧时常关心他,甚至为他通电。白天,梁富生会离开墓地去诊所看病,晚上则回到自己的棺材里休息。尽管年老体衰,他依然坚持为乡亲们治病,而村民们也以尽可能的方式支持他,确保他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梁富生的生活方式虽然独特,但他在乡亲们心中依然是那个帮助他们的老中医,而每一次救治成功,他内心的愧疚也得到了些许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