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行走的故宫文化·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正在郑州芝麻街1958双创园火热展出中,此次巡展甄选了《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和《洛阳春色图》等多件代表性书画作品进行展出,营造了浓重的文化氛围。
郑州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事业部推出系列报道《在郑州看“故宫名作”》第四篇——《〈清明上河图〉里的东京梦华》,让我们跟随故宫专家,四分钟深度了解《清明上河图》。
本次系列报道,我们邀请到了故宫学校副校长付韦鸣做讲解。付韦鸣系统研习古代书画、篆刻、艺术史、明清宫廷史,曾任故宫出版社书画编辑室副主任,参与编撰《故宫画谱》(58种)、《故宫书画馆第八/九编》、《米芾书法全集》(31卷)、《兰亭书法全集》、《故宫珍藏历代名家墨迹技法精讲》(31种)等书。
在故宫博物院有这么一卷神奇的画,它曾被皇室外戚、官至太子少保的向宗回誉为妙造无双的“神品”;被历仕三朝、官至太子太师的李东阳看作是“时代兴革、家业聚散”的见证;嘉靖时期权倾朝野的严嵩、严世蕃父子为了它不惜巧取豪夺、心机报复;万历时期一手遮天的大太监冯保在得到它后,感叹即使隋侯宝珠、和氏玉璧再世都难以和这卷画匹敌。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一卷生动呈现宋代城市文化与市井生活的历史风俗画,画家张择端借画笔忠实记录了500余位人物的生活百态,这些人里包括有当时汴京城内的官员士绅、贩夫走卒、船员纤夫、商人医生甚至乞丐等等,处于不同社会阶层、职业人们。这卷画也为我们直观展现了与宋代建筑、桥梁、漕运、车马、餐饮、酿酒等各方面相关的珍贵图像。
可以说,这卷画就像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宋代城市生活大百科”,不仅蕴含着海量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信息,还能从中挖掘出与宋代建筑学、地质学、医药学、动植物学、造船史、酿造史相关的知识。《清明上河图》似乎天生就带有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特性,像万花筒一样吸引着古今中外研究者与普通观众的眼球,令观看者们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能够对它印象深刻、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这,就是《清明上河图》的独特魅力。
1950年,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在今天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 东北博物馆的库房里发现了一卷古画,经过鉴定,发现这卷画竟然就是“久未现身”的《清明上河图》。三年后,东北博物馆举办展览将《清明上河图》公诸于世,而在展览结束后它被转交故宫博物院。这卷画在历经了近30年的颠沛流离、战火硝烟之后,终于又神奇的回到了清代中期收藏、保管它的地方。只不过这一次,它不再属于皇帝个人独赏,而是属于全中国人民共有的文化和艺术财富。
2005年故宫博物院80周年院庆展和2015 年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这两次相隔十年的重量级展览中,《清明上河图》的出现都引发了轰动,延伸出像“故宫跑”这样的网络词汇和文化现象。
我们之前谈到《千里江山图》,说那卷画是画家王希孟借用自己笔下的山河无垠来展现盛世的昂扬与自信。而张择端换了一个角度,他选择用《清明上河图》里的都市繁华与众生百态来记录大宋的人间烟火气。这两卷画处在同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却选择了时代的不同剪影去进行描绘,最终都成为了画坛上的永恒传说,这或许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时势造英雄”吧。
此次位于郑州芝麻街1958双创园的故宫文化·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展览面积1300余平方米,以故宫《石渠宝笈》为主线,分为“展卷、观山、赏花、浴马”四个展区。“展卷”是实物展区,经过故宫博物院专家、文化艺术学者共同研究探讨甄选出《石渠宝笈》中26幅最具代表性书画作品,以1:1的比例还原仿制。巡展将持续至2023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