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社科科普基地,始终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服务社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办馆宗旨,根据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社会实践、项目化学习的工作要求,唐山博物馆积极拓展参与式教育空间。自2014年起,我们每年开展至少20次。合作学校遍布唐山市内、各县区以及“京津冀”地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2025年,我们将继续广泛且深入地开展这一活动,在内容上全新改版。在党建引领下,有弘扬“唐山五种精神”的主题,有精心设计的“唐博非遗课程”,还有趣味性科技手工互动。既涵盖知识传播,又体现文化传承。能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唐山这座英雄城市的精神力量,点燃心中的梦想与信念。
唐山的“五种精神”即:“铁肩担道义”的大钊精神、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穷棒子”精神、“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当代愚公”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精神营养剂,我们用好这些育人元素,薪火相传。
评剧诞生于清末民初的冀东地区,源于莲花落,融合了河北梆子等多种艺术成分,以通俗的唱腔与生活化的表演而闻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博非遗课程将带大家了解评剧,辅以制作评剧脸谱扇子等手工项目,兼顾知识的传播和娱乐性,让传承评剧艺术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拓印始于汉代,它以宣纸覆在石碑上,以墨为笔,将石碑上的文字、图案复刻,使得原物的形态与神韵完好保存。唐博非遗课程将带大家了解拓印的历史并亲手体验非遗拓印,用墨和宣纸来感受古人的智慧。
唐山作为北方瓷都,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 ,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分支,以精湛技艺闻名于世。唐博非遗课程将带大家了解唐山瓷的相关知识并通过绘制瓷器纹饰,加深对非遗瓷器技艺的了解。
簪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福建泉州蟳埔女的“簪花围”最为典型——鲜花或仿生花堆叠成冠,象征对生活的热爱,有着吉祥的寓意。唐博非遗课程将带大家了解这一传统手工艺,亲手体验手工簪花,制作属于自己的簪花饰品,感受以花喻美的东方匠心。
让我们一起携手,将传统文化与唐山精神播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为学子们铸就砥砺奋发之魂,丰富教育赋能下的沉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