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针对非洲之角(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国)因冲突、气候等导致的粮食系统危机,基于 “发展知识议程” 框架,提出含 12 个知识发展目标的草案,旨在为多方提供政策建议,推动研究与实践结合,填补长期危机下粮食系统韧性知识空白。
在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南苏丹和苏丹等国家,长期面临着政治冲突、资源争夺、极端天气和经济冲击等多重挑战,粮食系统陷入严重危机,大量人口面临饥饿、疾病和生计中断的高风险。传统的人道主义援助难以应对这些复杂、动态且长期的危机,迫切需要从粮食系统的整体视角出发,提升其韧性。然而,目前关于如何通过知识体系支持粮食系统韧性建设的研究十分有限,尤其是在长期危机背景下,不同利益相关者所需的知识类型、知识整合与应用机制等尚不明确。在此背景下,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构建适用于非洲之角长期危机中粮食系统韧性的知识议程,为解决该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该研究成果发表在《Food Security》杂志上。
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文献综述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 “发展知识议程”(Agenda Knowledge for Development)框架,分析了知识管理促进发展(KM4D)的五代框架、粮食系统转型及韧性相关知识,通过归纳现有文献中的关键主题和目标,初步构建了知识议程的草案。同时,研究参考了乌干达国家议程等案例,采用类似 “滚雪球抽样” 的文献检索方法,整合多领域知识。
长期危机导致粮食系统难以持续和公平,需政治变革推动转型。粮食系统转型涉及重新评估系统特征、目的、规则和权力结构,需 stakeholders 形成共同愿景。非洲之角的粮食系统需增强应对天气、冲突等冲击的韧性,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的行动轨道 5 也强调了构建抗脆弱性的重要性。然而,传统人道主义援助的 “筒仓式” 分类阻碍了对粮食不安全根源的解决,需推动人道主义 - 发展 - 和平(HDP)联动和本地化议程,重视地方知识和文化理解。
知识管理促进发展(KM4D)的第五代框架强调跨学科、多方知识整合和本地知识的价值,将长期粮食危机视为 “棘手问题”(wicked problems),需通过知识生态系统应对。粮食系统转型的知识需加强科学政策接口(SPIs),促进信息连通、政策协调和本土知识纳入。土著知识在生态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常被边缘化,需通过具体行动提升其在政策和科研中的地位。
研究以 “发展知识议程” 为模型,提出非洲之角粮食系统韧性的知识议程草案,包含 12 个知识发展目标(KDGs),如构建多元包容的知识社会、强化本地知识生态系统、建立有效知识伙伴关系等。每个目标下设有具体指标,例如目标 1 强调通过公共论坛讨论知识社会愿景,缩小数字和知识鸿沟;目标 3 注重本地知识在粮食系统韧性规划中的应用,推动土著知识的记录和标准化;目标 4 倡导政府、高校、NGO 等多方合作,建立 “科学 - 政策 - 社会” 接口(SPSIs)以促进知识协同。部分目标借鉴了全球议程,部分则针对非洲之角的特殊需求调整,如强调文化、价值观和信仰在粮食系统韧性中的核心作用,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在知识共创中的角色。
尽管相关文献有限,但通过整合 KM4D 和粮食系统转型的知识,研究成功构建了初步的知识议程。该议程强调本地知识主导、多方利益相关者协作及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与传统以外部援助为主的模式形成对比。然而,议程仍需通过问卷调查、工作坊等参与式过程进一步细化和本地化,尤其需关注知识去殖民化和权力结构问题,避免 corporate interests 对议程的影响。未来研究可参考乌干达等案例,推动议程在其他长期危机地区的应用和适应性调整。
该研究首次为非洲之角长期危机中的粮食系统韧性提供了系统性的知识议程框架,填补了领域空白,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协同行动的路线图。通过强调知识整合、本地化和多方协作,该议程有望推动从短期应急向长期韧性建设的范式转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粮食安全目标提供关键支撑。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如方法论拼贴)也为其他复杂系统的知识议程构建提供了参考。